7月26日至28日,“干旱區陸表過程與地理格局學術研討會”暨2024年新疆地理學會學術年會在新疆大學博達校區成功舉行。本次學術研討會以“干旱區陸表過程與地理格局”為主題,由新疆地理學會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大學聯合主辦。來自國內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0名專家學者參加會議,共計175位專家學者做了學術報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新疆大學黨委副書記周建平、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元明、新疆地理學會理事長雷加強先后為大會致辭。新疆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沙吾列·依瑪哈孜主持會議開幕式。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在新疆大學百年華誕之際,對新疆大學地理工作者表達了祝福,他充分肯定了以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和新疆大學為代表的新疆地理工作者們為地理學發展做出的突出貢獻,期望新疆地理學會發揮區位優勢,突出特色,爭創國際一流成果。

開幕式現場
新疆大學黨委副書記周建平代表新疆大學對此次學術研討會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祝賀,表示今后新疆大學將加強同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的學術交流與合作,努力促進干旱區地理學發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所長張元明在致辭中表示,新疆是干旱區地理研究的“高天沃土”,地理學者要面向國家和地方發展戰略需求,把握新時代地理科學發展大勢,要積極發揮學會的學術引領和實踐探索作用,拓展和深化地學前沿和應用研究,為國家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新疆地理學會理事長雷加強在致辭中指出,通過此次學術研討會的舉辦,期待搭建行業學術交流平臺,探討構建助推干旱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思維和科學路徑。今后,學會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進一步團結和帶領新疆地理學者,踔厲奮發,努力促進新疆地理科學發展。
本次研討會設有主會場、9個分會場和碩博論壇。在主會場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中國工程院院士鄧銘江、中國科學院院士肖文交、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以及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方創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羅格平研究員,分別就地理、遙感、水資源、地質、古生物等領域做了精彩的特邀報告,學術報告由新疆地理學會理事長雷加強和副理事長王宏衛主持。

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陳發虎院士特邀報告《亞洲夏雨區降水變化的空間異質性與“巨型三明治模態”》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可持續發展大數據國際研究中心主任郭華東院士特邀報告《地球大數據促進可持續發展》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協主席鄧銘江院士特邀報告《西北“水三線”空間格局與區域協調發展》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肖文交院士特邀報告《新疆及中亞領區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古地理演化》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所長徐星院士特邀報告《中國古脊椎動物學的研究進展和展望》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方創琳研究員特邀報告《天山北坡經濟帶高質量發展與美麗新疆建設》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陳亞寧研究員特邀報告《全球變暖背景下的中亞天山地區水資源變化研究》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地所羅格平研究員特邀報告《干旱區多時空尺度全生命周期生態系統固碳精準核算研究》
研討會圍繞新疆天山北坡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干旱區氣候變化與荒漠化過程、地表過程與生態安全、水循環與水資源、綠洲變化與古環境演變、地理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及中學地理教育等當前新疆地理學發展面臨的主要科學問題,設置了9個專題分會場,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青年學子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和交流。與此同時,碩博論壇也為研究生提供了學科交融新舞臺,激發了學術交流新動能,10位研究生的報告也得到了與會專家的中肯點評。

各分會場精彩報告瞬間
本次干旱區陸表過程與地理格局學術研討會的成功舉行,不僅展示干旱區地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也為干旱區的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為干旱區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多元化的視角和解決方案,為新疆乃至全國的地理學研究注入了新思維和新動力。
供稿:新疆地理學會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