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由新疆地質學會、中國地質調查局烏魯木齊自然資源綜合調查中心、新疆自然資源廳聯合主辦的新疆地質大講堂(第三期)在烏魯木齊中心舉辦。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志琴應邀作《“真鋰在手”-偉晶巖型鋰礦的科學鉆探》專題報告,新疆地質學會秘書長張冀主持活動。

許志琴,構造地質學家,中科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院士。主要科研成就是將構造地質學的幾何學、運動學、動力學及定量分析運用在青藏高原和中國造山帶的研究中,厘定了我國50余條大型韌性剪切帶,奠定了西部若干造山帶變形構造體制的研究基礎,1987年首次發現大別山超高壓柯石英礦物,在青藏高原碰撞動力學及造山機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和理論。最早在中國實施“大陸動力學”計劃。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已于2005年竣工,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作為首席科學家為中國大陸科學鉆探工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次講座,許志琴院士圍繞揭開“鋰”的面紗、松潘甘孜-中國最大的偉晶巖型鋰礦鏈、甲基卡偉晶巖型鋰礦的5000m科學鉆探、扎烏隆偉晶巖型鋰礦科學鉆探選址以及“真‘鋰’在手,科技創新,服務社會”5個方面講解。
本次活動采用線上、線下同步進行,進一步使專業技術人員開闊了視野、拓展了思維、更新了理念,為今后更好地開展自然資源綜合調查工作提供了技術支撐。
供稿:新疆地質學會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