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質資源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與重要農產品供給的戰略性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與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我國綿羊現有存欄量達1.73億只,約占全球13.5%,但優良的肉用及奶用種羊仍需進口,制約了我國綿羊產業的發展和種業振興。
新疆畜牧獸醫學會常務理事、新疆畜牧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劉明軍介紹,尾長是家養綿羊品種的顯著特征之一。目前全球大多數現代綿羊品種,特別是產毛為主的細毛羊、產肉為主的特克賽爾羊等專用型綿羊培育品種均為長尾。但長尾易引發感染性疾病,還會影響自然交配,降低繁殖率,細毛羊也會因污染導致羊毛品質降低。因此,長尾羊在羔羊階段需要斷尾。劉明軍研究員認為"斷尾耗費人力、物力,羔羊還可能會因斷尾引發感染,造成發育受阻影響生產性能,甚至導致死亡。培育不需要斷尾的優良短尾綿羊品種,是世界綿羊育種的目標之一。"

為解決種質資源這一難題,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李孟華教授團隊與劉明軍研究員團隊利用野生帕米爾盤羊與西藏綿羊雜交群體以及哈薩克羊與特克塞爾羊雜交群體,在跨物種雜交后代的非整倍體染色體重組與組裝、生產性能和體型外貌相關候選基因挖掘和驗證、基因編輯創制新種質資源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該項研究成果近日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基因組研究》在線發表。
研究團隊利用新發現的TBXT基因突變,一方面以該突變位點為分子標記,對目前正在新疆伊犁開展的草原肉羊育種核心群進行短尾選育,顯著減少了尾巴長度,為培育短尾肉羊建立了分子選育技術和育種核心群;另一方面,對細毛羊進行TBXT基因編輯,經過擴繁組建了基因編輯短尾細毛羊育種資源群,為培育短尾細毛羊創制了珍貴的種質資源。
在新疆綿羊分子育種試驗基地,尾椎數最短的短尾細毛羊尾椎數僅有11節,而作為對比參照的長尾細毛羊尾椎數一般則在18至22節。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院教授李孟華說“研究成果為家畜育種提供了新思路,也為我國進一步加快綿羊遺傳改良和新品種培育,推進種業振興提供了新的種質資源和科技支撐”。
供稿:新疆畜牧獸醫學會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