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新模式探索”高端學術沙龍在新疆和田召開,旨在通過學術報告、圓桌會議、現場考察等多種形式開展跨界學術交流。
該沙龍由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中國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創新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離退休干部工作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指導,中國科學院老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研究局等主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承辦,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老科技工作者協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理學會等單位協辦。

沙龍邀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院長馮起,國務院參事、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長盧琦,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原所長雷加強研究員作主旨報告。三位專家分別介紹中國科學院荒漠化防治工作、“三北”工程、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的工作進展成果,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了我國荒漠化防治的科技圖景。
沙龍圍繞“風沙智慧診斷與治沙智能決策”“沙漠咸水利用與治沙新模式”“生態光伏與高質量治沙”三個議題,邀請9名專家和企業代表作專題報告。
沙龍圍繞“沙漠邊緣效應與鎖邊工程”“防沙治沙的新材料、新技術”開展兩場圓桌會議,10名專家、行業部門領導、企業代表參加討論,深入探討了塔克拉瑪干沙漠治理的新模式、新技術。
參會人員一同前往策勒縣、于田縣現場考察。在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深入了解策勒站在沙臨城下的危急時刻建站歷史,以及四十余年來一代代策勒站人接續努力,在科技創新、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科學知識普及等方面作出的突出貢獻。
參會人員專程拜訪“治沙衛士”李鵬,聆聽李鵬扎根防沙治沙第一線,向當地群眾傳授防風治沙、改良土壤、種植紅棗技術,帶領群眾增收致富的艱辛歷程。
在庫爾班·吐魯木紀念館,專家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在闐東防沙治沙示范區,于田縣因地制宜采取“梯田式”治沙模式,實現工程固沙與植物固沙的有機結合。專家們見證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阻擊戰的矚目成果。
同時,新疆生地所李生宇研究員和呂振濤博士受邀在墨玉縣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200名職高學生和加汗巴格鄉中學的150名初中生作了以“對話風沙”和“從湖泊到沙漠一場人類與自然的博弈”為主題的科普講座。

此次沙龍舉辦期間,恰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頒發的“全球土地退化與荒漠化防治成功業績獎”30周年,該沙龍也被納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全球活動。與會專家在策勒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舉行了主題簽名活動,共同紀念新疆生地所策勒站獲得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兩項大獎30周年,回顧我國荒漠化防治事業的輝煌歷程。
此次沙龍的舉辦,為推進塔克拉瑪干沙漠鎖邊工程建設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撐,也為全球荒漠化防治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責任編輯:桑格林
新疆地理學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