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和教育部、中國科協《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自治區科協發揮科普教育資源優勢,主動作為、精準發力,多措并舉全面賦能“雙減”工作落地見效。
一是科教融合助推“雙減”落地見效。為有效推動“雙減”政策落實,自治區科協聯合自治區教育廳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出臺《關于利用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的通知》,提出打造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匯聚青少年科普教育力量、開發精品科普課程和活動、開展科普資源助推“雙減”課題研究、建立健全工作協同推進機制等五個方面20項具體舉措。第一時間啟動科普助力“雙減”專項行動,創新課后服務模式,做好“雙減”后“加法”,全面賦能“雙減”工作,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提高學生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
二是以“一庫一圖一日歷”建設為載體,打造科普資源“中央廚房”。“一庫”即是組建新疆青少年科普教育專家資源庫,從全疆各科研院所、企業和高校等遴選出第一批181名青少年科普教育專家,涉及教育、科技、衛生健康等30多個領域。入庫專家通過參與編制中小學科學類課程,培訓校內外科技輔導員,指導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等方式做好學生課后服務;“一圖”即是繪制“科普地圖”,為便于學生“雙減”課后開展科普活動,自治區科協依托已建成的161家自治區科普教育基地、117家鄉村科普館、37所鄉村青少年科學工作站,把科普資源按地區匯集成地圖;“一日歷”即是統籌全區各廳局單位及協會全年舉辦的70項重點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為便于學生“雙減”課后科普需求,按照時間進程制作成科普日歷。以科普需求為導向,通過列出科普資源“菜單”,打造科普“中央廚房”,采取線上“點單下單”模式,搭建 “開放、全域、普惠、共享”的科普服務平臺。
三是發揮“一節五賽九活動”的青少年科普品牌活動效應 ,拓展“雙減”課后內容。以“自治區青少年科技節”活動為抓手,用學術講政治,用智慧繪初心,激發了廣大青少年的科技自信心和愛國情懷,全疆每年直接參加“自治區青少年科技節”各項活動青少年達30萬人以上;以“五大”青少年科技競賽為依托,助力新疆青少年科技后備人才培養,每年全疆8萬余人次參加“全國五項學科競賽”,有2000余人在國內、國際各類青少年科技大賽中嶄露頭角。以舉辦科學家天山南北校園行、科學探索營等“九大”主題教育活動為契機,邀請院士專家深入各地州市開展各類科普報告。依托新疆青少年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動公共服務平臺資源,開設網絡科普課程,辦好“名師空中課堂”“云上科學課堂”“云科創”等線上教育平臺,讓更多優質科學教育資源輻射到基層,全疆每年有百萬名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
四是各地州市積極創新,探索“”雙減”后科教融合新模式。各地州市科協通過創新理念、整合資源、建立聯盟等方式,探索“雙減”政策下科普資源與學校教育相兼相融的育才模式。烏魯木齊科協通過開展 “科普+”、“科普紅包”等系列活動,采取“佳節+科普+祝福”的活動模式,面向社區家庭和學校發放“科普紅包”,賦予了傳統節日獨特的科學視角。克拉瑪依市科協以盤活油城現有石油科普資源為切入點,提出“石油科普與石油文化相融合、科普知識與二維碼科技相結合,以科學化、系統化校本課程資源包方式進入校園托管課程體系”的創新理念,以“4個一”模式,逐步實現滴灌式系統化本地特色科普。巴州科協依托縣市科技館、鄉村科普館等基層科普陣地,積極探索推進“館校合作”的育才模式,鼓勵各中小學校與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加強雙向對接,每一所中小學校至少與1個縣市科技館、鄉村科普館等科普教育基地結成對子,聯合開辦“六點半”科普課堂。
責任編輯:桑格林 審核:趙衛軍
科普活動中心 李玉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