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由新疆科協、新疆文聯聯合主辦,新疆科普雜志社、科普作家協會承辦的科普微電影創作學術論壇通過線上舉辦,這也是2022年全國科普日新疆系列活動之一。論壇邀請了上海、新疆等地的資深專家、學者,針對科普微電影創作研究進行理論研究、探討,并為新疆科普微電影的創作建言獻策。近年來,新疆科普微電影發展迅速,多部作品獲得國內外大獎,有力促進了公眾科學素質提升。

在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當天的論壇活動在新疆科技館設置主會場,并在喀什、克拉瑪依等地設置分會場,邀請社會各界文藝愛好者通過線上共同觀摩學習。
當天的科普微電影論壇中,共有7名專家、學者進行發言。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李建強長期從事高教改革和影視文化研究,他認為,科普微電影的內在要求仍然是“電影”和“藝術”,創作和鑒賞微電影,可以用“微”、“反”、“巧”、“活”、“藏”五字訣來表達,才能更好地把握它的精髓和魅力。
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劉海波認為,流媒體時代的科普短視頻的共同特性是科學性、普及性和趣味性。其中故事化是實現趣味性的重要方法。
新疆藝術學院戲劇影視學院教授吳玉霞,在論述新疆科普微電影發展歷程的基礎上,分析了新疆科普微電影創作的藝術成就。
近年來,《大風車》《大篷車》《我有五雙眼》《遠山的歌唱》等新疆科普微電影通過將科學知識普及與藝術化的表達方式相結合,使得科學知識普及從“灌輸”轉化為“啟示”,多部作品獲得國內外大獎。(記者梁樂)
來源:掌上烏魯木齊/烏魯木齊晚報
責任編輯:桑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