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疆科協全民科學素質工作地州市科協線上總結交流會于11月17日召開。會議由自治區科協一級巡視員米寧主持,自治區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張煜講話,各地(州、市)科協分管領導及有關人員參加會議。
會上,塔城、阿勒泰、昌吉、克拉瑪依、巴州、阿克蘇、和田等7個地州市科協作交流發言,分享了工作亮點和經驗,展現了各地科協在加強全民科學素質建設中不懈探索創新取得的良好成效。塔城地區科協探索建立“科普+”融入機制,形成“科普+教育”助力“雙減”模式,聯合教育部門開展校園主題科技實踐活動,舉辦地區第九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推薦75件作品參加自治區第36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51項作品獲獎;聯合婦聯開展“我和媽媽學科學”新疆系列活動,各族青少年與媽媽通過抖音、微信等網絡平臺制作發布短傳播科學知識、宣傳美麗家鄉視頻500多條;依托已有的4個縣域科技館、7所農村中學科技館、35家科普教育基地,常態化開展主題科普實踐活動,打造校外“第二課堂”。形成“科普+創新”為企業發展賦能模式,舉辦新疆創新方法大賽塔城地區分賽、第一屆職業技能大賽塔城地區選拔賽等活動,聯合地區工會開展職業技能大賽,征集勞模引領性創新活動優秀創新成果1000個,關鍵核心技術創造性優秀創新成果10個。形成“科普+農業”助力鄉村振興模式,開展“科技之冬”“三下鄉”等科普志愿服務活動,舉辦各類培訓班1181場次,開展咨詢服務1.55萬人次,培訓農牧民13.2人次,發放各類科普宣傳品、科普宣傳資料9.7多萬余冊,錄制發布各類科普短視頻180部;實施基層科普行動計劃,投入項目資金80多萬元獎補科普示范基地7個、科普示范社區2個、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1個、科技志愿服務隊7個、農村科普帶頭人11個。形成“科普+志愿”服務社會治理科普工作模式,組織科技工作者、科普志愿者開展系列科技為民服務活動160多場次,受益群眾11萬多人次。形成“科普+互聯網”科普傳播模式,與地區融媒體中心合作開設“云游科技館(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微課堂”和“科普塔城”廣播節目等科普欄目,圍繞科學防疫、健康養生、防災減災等內容錄制、播放科普短視頻200余期,點擊率達20余萬人次。
阿勒泰地區科協不斷增強“大科普、大服務”意識,聯合阿勒泰天文館、阿勒泰地區文博院、阿爾泰山中草藥博物館、阿勒泰市氣象站一體推進科普場館聯合體建設,共同開展“童心向黨,科技逐夢”主題暑期科技夏令營活動,吸引阿勒泰市城鄉中小學生共2845人次參與活動216場。不斷增強科普服務“全領域、全地域、全媒體”意識,夯實“科普+地區黨員教育中心”“科普+班班通”“科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科普+主流媒體”“科普+自然資源場館”五大科普工作平臺,持續推進500多個黨員遠程教育平臺播放科普資源,100多所學校利用科普資源開展校內外教育教學活動。廣泛動員各行業、各部門單位參與開展“科技之冬”“全國科普日”“科技活動周”“三下鄉”等科普活動,開展科技培訓1689場次、科普宣傳活動458場次、政策宣講4799場次、疫情防控科普宣傳603場次,參與人數達126516人次。持續推進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召開“全媒體科普”座談會、聯辦《科普阿勒泰》欄目,形成“全媒體科普”宣傳機制,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以及阿勒泰新聞網、地縣(市)廣播電視臺、《阿勒泰日報》等各類媒體對“筑夢冬奧 一起向未來——全國科普大篷車聯合行動”、“天宮課堂”進校園、青年科普創新實驗暨作品大賽、全國科普日等主題活動進行全面報道,提升科普宣傳廣度、深度。
克拉瑪依市科協準確把握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要求,探索形成助力“雙減”工作體系。依托科普場館打造助力“雙減”示范基地,發揮克拉瑪依科技館全國科普教育基地、自治區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作用,開發“科技館的科學課”系列課程,引進“科學起跑線”人工智能項目,開展“感受科學魅力·點亮科學夢想”科普進校園系列活動。整合社會資源拓展助力“雙減”服務平臺,推動全市26家涵蓋科技場館、教育科研、產業園區、信息傳媒、生產設施等類型科普教育基地開發科普研學課程,建立科學工作室,組織5000多名學生分期分批參加科技實踐活動。打造石油科普品牌,在克拉瑪依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紅山社區打造石油科普教育陣地,組建石油科普志愿者隊伍,創新開展“石油科普進校園”活動,打造克拉瑪依市石油科普科學性與“石油精神”傳承性相融合的科普助力“雙減”特有品牌。廣泛匯聚人才助力“雙減”,組織科技輔導員業務培訓和技能大賽,運用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教育平臺、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資源創新培訓方式,提高科技輔導員的科學素養和教學水平。與市教育局建立日常工作聯系機制,開展科普資源助推“雙減”工作成效督查,對取得實效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揚,并定期評選推介科普類課后服務典型經驗案例和精品課程資源,積極推廣典型經驗,加強宣傳力度。
巴州科協將科普融入“文化潤疆”工程,以鄉村科普館建設為載體加強基層科協組織陣地平臺建設,培育科普人才隊伍,豐富科普活動機制,開創了基層科普工作新局面。以117個鄉村科普館為重點,聯動各類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合作社53個、科普示范基地146個、科普教育基地192個、農家科技小院83個,實現縣級科技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工作站、農技協、科技小院、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科普大講堂、鄉村科普館等基層科普陣地大聯合大聯動。通過廣泛發動科普志愿者、村兩委、駐村工作隊干部、返鄉大學生等力量,依托“科技工作者之家”“科創中國”試點城市建設引進科技人才及服務團隊,建強一支基層科普人才隊伍。形成“3+N”工作機制(“3”即突出季度主題、注重“節日”活動、建立訂單式,“N”即形成科普宣傳“N”機制,結合當地產業發展特色、民俗文化特色、農牧民科技需求等,組織開展各具特色的科普宣傳、農牧民實用技術培訓等科普活動),激發各級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工作活力,廣泛開展各類科普活動。形成外延式活動機制,開展鄉村科普館農民技能培訓暨技能展示直播活動,制作鄉村科普館宣傳短片、鄉土人才宣傳短片,現場進行技能競賽、專利發明講解、科普+旅游、親子科普活動等,組織117個鄉村科普館實現云上互動,直播間觀眾達到5萬余人,覆蓋人群達10萬余人。形成青少年科技創新活動機制,以鄉村科普館為陣地舉辦州縣市兩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組織學校開展研學游,把物理課、科技課、生物課、勞動技能課等開到鄉村科普館,實施“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工程”,讓鄉村科普館成為助力“雙減”的推動器。
和田地區科協結合農牧民群眾和鄉村中小學生升國旗、國通語學習等時機,依托農牧民夜校、第二課堂和社會實踐活動等平臺開展“一月一主題”科學小實驗活動,制作《2022年和田地區“一月一主題”科普專項工作手冊》及音視頻資料發放到鄉村和學校,普及科學知識,推進“去極端化”。此外,昌吉州科協自加壓力確定了“十四五”末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13%的目標,阿克蘇地區科協實施科技入戶工程培育有技術懂經營的新型農民。
會上,自治區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張煜肯定了各地科協為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所做的工作。他強調全民科學素質建設是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工作,要著力加強組織機制建設,履行全民科學素質行動牽頭職責,借力《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相關部門單位協同推進;要充分發揮科協組織是科普工作主要社會力量作用,通過行之有效的舉措抓牢青少年、農牧民、產業工人、老年人、領導干部和公務員等群體科學素質提升行動,帶動全社會科學素質整體提升;要充分發揮科學文化“潤物無聲”的作用,講好科技故事,倡導文明理性,充實各族群眾精神世界,打牢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思想基礎;要創新科普工作理念和方式,適應網絡化和智能化趨勢,以線上線下數字化、智能化結合豐富和拓展科普資源傳播渠道;要加強科普場館、科普基地建設,因地制宜推動科技資源科普化,不斷提高科普能力;要加強科普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有效勞動讓科普與大眾貼得更近,更好被接受。他要求正視短板弱項,拿出“啃硬骨頭”的韌勁持續加強線上科普、應急科普,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提升科技志愿服務,抓實科普“去極端化”,推動品牌科普活動升級增效。他希望科協干部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空談誤國、實干興邦,堅定信心、同心同德,埋頭苦干、奮勇前進”囑托,全面把握黨的二十大精髓要義,認真思考和研究貫徹落實好黨的二十大精神新戰略、新策略,推動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打開新局面,再上新臺階,用學習貫徹大會精神的新實效檢驗科普工作新成效。
責任編輯:曹琳哲 審核:趙衛軍
科普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