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建言
01云計算產業:建議發展能源互聯網產業,實現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互補、協同發展
02能源中試項目:希望加快轉變成現實生產力,繼續加強產學研合作,努力建設“國家能源化工技術創新基地”
03水資源利用:建議在水庫上方覆蓋光伏面板,實現光伏發電、減少蒸發雙重功效;盡量實現管輸減損;建設“水資源銀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7月14日,院士、專家在艾湖12井區聽取新疆油田公司有關介紹。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崔文娟 攝
7月14日至16日,由中國工程院、新疆科協組織的“院士新疆行”來到我市,多位院士、專家赴云計算產業園區、新疆油田公司、克拉瑪依石化公司、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中試基地、三坪水庫、農業綜合開發區等處調研,了解我市發展現狀及目標,為我市高質量發展把脈問診、建言獻策。
傳統能源與新能源領域:穩步增儲上產 實現協同發展
7月14日上午,“院士新疆行”活動能源化工調研組院士、專家先后來到云計算產業園區、市規劃館調研。
克拉瑪依云計算產業園區重點發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地理信息等產業集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園區已聚集了華為云服務數據中心、中石油數據中心(克拉瑪依)、中國移動(新疆·克拉瑪依)數據中心等大數據中心項目。
在參觀克拉瑪依云計算產業園區的過程中,院士、專家們對我市云計算產業起步早、發展穩、基礎牢表示贊許。中國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學校長袁亮建議:“克拉瑪依市可以依托豐富的能源資源,發展能源互聯網產業,通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來實現傳統能源和新能源的互補、協同發展。”
當天下午,院士們來到新疆油田公司,在瑪湖油田礫巖油藏開發現場艾湖12井區鉆井現場,詳細了解了新疆油田尤其是瑪湖油田礫巖油藏近年來的勘探開發情況。
瑪湖大油區是世界規模最大的整裝礫巖油田。它的發現,突破了傳統礫巖沿盆緣沉積觀點,創新形成了源上礫巖大面積成藏理論,創建了“大平臺、長水平段、密切割、平齊拉鏈、批鉆批壓”建產新模式和技術體系。該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院士們對瑪湖油田勘探開發現狀及前景給予了肯定,并與油田公司相關領導和專家進行了深入交流。
在風城油田作業區重32井區SAGD(重力泄油技術)先導試驗區開發現場,院士們聽取了風城油田超稠油開發攻關歷程介紹。
風城油田超稠油是優質環烷基原油,被譽為“石油中的稀土”,但因油藏黏度超高,其商業開發曾是世界級難題。歷經多年的探索攻關,新疆油田在SAGD技術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動風城超稠油油藏實現了規模化、工業化開發,目前已建成我國最大的優質環烷基稠油生產基地,打造了稠油開發的“中國樣本”。
對風城超稠油油藏開發取得的驕人成果,院士、專家們紛紛稱贊,并就其中的一些關鍵技術與新疆油田專家進行了探討。
“新疆是我國油氣增儲上產的主要地區,我們要加大勘探力度,開拓油氣資源和儲量增長領域,增加油氣儲量和產量,保障國家能源安全。”考察時,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李陽說。
他同時建議,各油田開發單位應加強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提高單井產量和油氣采收率,提高開發效益。
科技創新領域:發展思路清晰 盡快實現成果
7月15日,“院士新疆行”活動能源化工調研組院士、專家們來到克拉瑪依石化公司調研,圍繞如何通過創新驅動、生產更多高端石化產品提出了建議。
作為中國石油集團公司稠油加工和高檔潤滑油、高檔白油、特種瀝青生產基地,多年來,克石化公司以科技創新為引領,攻克稠油深加工難題,生產出了高檔潤滑油、高等級瀝青等系列高附加值產品,走出了一條利用獨特資源形成的差異化發展之路,其做法了得到院士和專家們的肯定。
“希望克石化能和國內優勢科研院所聯合起來,利用科研院所發展創新鏈、形成產業鏈,以科技創新引領新疆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楊為民建議說。
緊接著,院士和專家們來到位于白堿灘區(克拉瑪依高新區)的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中試基地考察。
2016年,我市與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共建了先進能源化工及清潔生產技術創新中心、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克拉瑪依中心、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中試基地。
其中,潔凈能源國家實驗室(籌)中試基地已成為我國西部能源化工領域規模最大、配套最全的科技研發支撐平臺及技術孵化加速器,能夠為科技型初創企業和尚未產業化的高新技術項目提供技術研發、概念驗證、中試熟化所需的配套條件和相應服務。
同時,我市構建了“聯合研究院/公司+基金+基地+全球技術協作網絡”的“四位一體”創新模式,組織本地企業與中科院各研究所建立了緊密的聯系和合作,推動一系列重大科學技術落地我市。
院士和專家們對我市在科技創新方面的超前布局尤其是構建“四位一體”創新體系表示肯定。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曉紅說,潔凈能源實驗室特色鮮明。希望克拉瑪依市繼續加強與科研單位的產學研合作,努力在克拉瑪依建設“國家能源化工技術創新基地”。
調研過程中,院士和專家們還詳細詢問了解多項技術的轉化過程。
“這些項目的前景非常好,希望盡快轉化成生產力。”中國工程院院士袁亮建議,希望克拉瑪依市加速技術孵化,為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科技支撐。
7月16日,“院士新疆行”活動能源化工調研組院士、專家還前往獨山子石化公司調研。
水資源利用:完善引水設施 提升節水效率

7月16日, 院士、專家在市農業開發區查看綠成公司棉田配種的鹽蒿。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努爾買買提·艾山 攝
7月16日下午,“院士新疆行”水資源利用調研組的院士和專家們先后前往三坪水庫、九龍潭,調研北疆供水一期工程受水區水利設施情況;前往市農業綜合開發區調研綠成公司現代化灌區綠色高效用水技術研究與集成應用情況。
經過20多年的運行、維修、改造、提升,北疆供水一期工程沿線受水區的水利設施持續為沿線各地區送去了源源不斷的“幸福水”,這條渠道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生命線”。
中國工程院院士鄧銘江早年曾參與了該工程的設計、施工、管理工作,對工程沿線各項情況及技術指標熟稔于心,他非常關心沿線及下游水利設施利用情況。
“現在這條線還有沒有‘卡脖子’的地方?主要原因是什么?問題解決了沒有?”鄧銘江一連三問、直奔主題。
當得知問題已經得到解決后,鄧銘江高興地說,要綜合利用水利、物理、化學等方法,疏通管道、增加水流量,盡可能多為沿線和下游輸送用水。
鄧銘江建議,北疆供水一期工程線路長、蒸發量大,可以采取在水庫上方覆蓋光伏面板的辦法,實現光伏發電和減少水分蒸發的雙重功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實現管道輸水,減少蒸發和損耗;要想辦法在克拉瑪依建設“水資源銀行”,豐水期將水資源注入地下,枯水期采出使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
來到九龍潭分水閘區,遠處來水經九條龍口傾瀉而下,形成了壯觀的飛瀑景觀,水資源在這里得到充分利用,與水利設施形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看著如今的九龍潭已成為克拉瑪依的網紅打卡景點,院士專家們紛紛合影留念。
隨后,院士專家們又前往市農業綜合開發區,調研綠成公司應用現代化灌區綠色高效用水研究與集成項目后產生的節水灌溉成果。
這一項目將自壓微灌大系統管網引、輸、配與安全調控充分結合,并建立了水肥智能決策系統、水鹽耦合協調管理,進一步提升了節水農業關鍵設備與產品性能和自動化程度。
該項目已獲得自治區重大科技專項,在綠成公司應用后,節水成效顯著。
院士和專家們對這套節水應用系統非常感興趣,紛紛詢問:“一畝地減鹽多少?”“一套系統成本是多少?”“使用壽命是幾年?”
當得知一畝地通過配種鹽蒿可減鹽400公斤后,院士和專家們紛紛表示贊賞。
院士和專家們還深入棉田中,仔細觀察這套節水灌溉系統的各個部件,詳細詢問功能和使用情況,并對我市充分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節水效率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克拉瑪依日報全媒體記者 郭雪梅馬世軍 高宇飛 《新疆日報》記者 于江艷 克拉瑪依日報通訊員 趙浩舸)
原標題:了解發展現狀建言發展策略 “院士新疆行”克拉瑪依調研小記
來源:嗨克拉瑪依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