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云/新疆日報記者 謝慧變
“咦,這兒為什么還有件衣服?”“這件衣服的原材料來自鯨魚……”4月29日,在新疆科技館舉辦的“鯨奇世界”主題展覽上,面對六年級學生劉依彤的疑問,科技輔導員寧梓宇隨即展開了一場關于鯨魚前世今生的科普講解。
類似的科普場景如今在我區田間地頭、工廠車間等地隨處可見。2020年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新疆公民具備科學素質比例達7.52%,比2015年提高了3.55個百分點,公民科學素質水平已進入穩步發展階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營造創新氛圍”。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在我區,科普如何更抵人心,厚植創新發展的沃土?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在4月22日舉辦的第十二屆自治區青少年科技節活動現場,青少年科技教師代表正在參加科學工作坊活動。張青云攝
深入田間 奔著需求講科普
5月3日,哈密市伊州區五堡鎮比地力克村村民木塔力甫·司馬義早早來到哈密瓜地里,看著日漸繁盛的苗子,滿臉都是笑意。
就在兩周前,受高溫天氣影響,他家地里的哈密瓜苗子部分葉片出現枯黃。在新疆農業科學院哈密瓜研究中心研究員張永兵的指導下,木塔力甫嚴格控制膜內溫度,苗子又逐漸泛綠,越長越壯。
“自己的經驗容易跑偏,還是得多聽聽專家的建議,科學種植最靠譜。”木塔力甫感慨不已。
在民豐縣安迪爾鄉,村民們有著和木塔力甫同樣的感受。
這里的村民世代種植安迪爾甜瓜,以前種植幾乎全靠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經驗。2011年開始,安迪爾甜瓜暴發蔓枯病,先是葉子發黃,隨后大面積枯死。從那以后,很多村民開始減少種植面積。
2017年,自治區科協駐安迪爾鄉“訪惠聚”工作隊邀請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為甜瓜把脈問診。在專家的指導下,村民們嘗試種植晚甜瓜,堅持科學種植管理,安迪爾甜瓜恢復了生機,成為當地村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科普不僅僅是普及科學知識,對農牧民而言,要改變他們的固有觀念,樹立科學種植養殖理念,并從中獲益。”自治區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王光強說。
今年4月,自治區科協和自治區鄉村振興局聯合組建35個脫貧縣產業顧問組,支持脫貧縣產業發展。
自治區科協農村專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魏立群介紹,產業顧問組是奔著35個脫貧縣產業發展中最迫切需求成立的,旨在匯聚專家資源,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卡脖子”問題,真正實現科技助力產業發展。
奔著需求進行科普是新疆科普工作一直以來遵循的原則和方法。近年來,自治區科協充分發揮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橋梁紐帶作用,依托“百會萬人下基層”“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科技之冬”等品牌活動,組織動員全區科技工作者奔赴田間地頭、生產一線,普及科學知識,傳授科學種植養殖方法,通過技術帶動農牧民增收致富。
豐富形式 讓內容更接地氣
“受眾觀看一個短視頻的黃金停留時間僅有5秒,5秒內能夠抓住受眾眼球,他就會繼續觀看……”4月20日,在首屆自治區科普能力提升培訓班上,自治區團委宣傳部干部楊宏向全疆數百名科普工作者講解科普類短視頻的開發制作。
“在當前傳播媒介多元化發展的背景下,通過什么樣的方式、傳播什么內容才能讓科普直抵人心?”這是新疆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倩一直思考的問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自治區科技廳舉辦了首屆科普能力提升培訓班。此次培訓班圍繞《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普及工作的意見》解讀,新時代條件下科普基地、科普場館如何更有效發揮作用及科普類短視頻的開發制作等內容展開。
“科普傳播得讓受眾喜聞樂見才能達到傳播目的。”楊倩說,當前自媒體的發展對科普工作者提出了更大挑戰,希望通過培訓為大家提供思路和借鑒。
2022年,自治區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明確實施五大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位列其中。其中明確指出,加大對數字圖書、動漫、短視頻、游戲類優秀原創科普作品扶持和獎勵力度。支持單位、社會機構、個人汲取中華文化積淀,開發貼近新疆實際、貼近群眾生活的網絡科普資源。
今年4月,自治區科協啟動“講科學 愛科學 學科學 用科學”科學文化宣傳活動,和15家單位達成合作意向,計劃3年內完成20個科學欄目內容的開發制作,著力解決宣傳什么和怎么宣傳的問題。
王光強認為,科學文化傳播是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的重要方式,只有充分利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凝聚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才能在全社會真正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氛圍,現代文明理念才能真正深入人心。
創新機制 動員更多科學家參與科普
“吃素就不會得脂肪肝”“孩子生病后打針比吃藥‘好得快’”“近視可以通過手術治愈”……這是今年3月,“典贊·2022科普中國”揭曉盛典中提到的十大科學辟謠榜里的內容。
這十條謠言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獲取知識如此便捷的信息時代,謠言為何依然肆虐,并能夠對公眾生活產生影響?
楊倩認為,這些謠言的傳播一方面說明我們科普工作存在短板,另一方面也說明偽科學的內容正在以某種方式吸引著公眾的眼球。
“壞了的梨子能不能吃?一般我們都吃掉了,但自從看過一則通過科學實驗證明壞梨子不能吃的短視頻后,我就再不吃了。”楊宏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顯微鏡下,放大的剖面上有數以萬計的細菌,畫面太有沖擊感,看完就深深刻在腦海里了。
“事實上,科普是需要全社會參與的公益性事業,我們需要更多科研工作者參與科普。”楊倩認為,科研人員有專業的知識儲備,科學家講科普比科普講解員更專業、更有廣度和深度,能夠滿足公眾對科學知識的需求。
石河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劉志勇2019年開始從事科普工作,在他看來,將晦澀難懂的化學知識講得有意思,激發更多青少年對科學產生興趣,并愿意投身基礎研究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標。“科學知識服務社會才有意義,科普就是科學指導生活的過程,在提升大眾科學認知的同時,也為下一代播下科學的火種。”劉志勇說,希望能有更多的科研工作者走近大眾,參與科普。
楊倩建議,新疆綜合創新能力和其他省份相比存在差距,因此對科研人員從事科普的需求也更加迫切。應該有更加具體的舉措鼓勵科研人員主動參與科學傳播工作,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全區公民科學素質,也能夠為科技創新營造更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