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算是長見識了!戴上VR眼鏡可以體驗地震、開展模擬駕駛等,就像在現場,科學太神奇了。”2月11日,在輪臺縣輪臺鎮克孜勒村鄉村科普館,剛剛體驗完的學生家長肖顯星意猶未盡,表示一定要帶孩子來看看,培養對科學的興趣。
去年3月以來,巴州先后投入8000余萬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試點建設一批鄉村科普館,平均每個縣市10至14個。截至目前,巴州已建成鄉村科普館117個,實現農牧區全覆蓋,累計接待各族群眾120余萬人次,已注冊科技志愿者1萬余人,組建科技志愿服務組織476個,開展志愿服務1200余次,覆蓋群眾125萬人次。
近日,記者走進巴州相關縣市,就鄉村科普館建設進行了采訪。
活動天天有 群眾日日多
2月12日,記者來到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下和什力克村時,正碰上一群小學生來這里參觀體驗。

圖為學生在庫爾勒市和什力克鄉下和什力克村的科普館體驗科技展品。(通訊員 李龍攝)
“我經常和老師或同學來這里參觀,學到了很多知識,嘗試了很多小實驗。最喜歡的項目是垃圾分類,我可以把學到的知識用到生活中去。”和什力克鄉中心學校4年級學生熱比耶·買合木提說。
在庫爾勒市哈拉玉宮鄉阿拉多尕村科普館,講解員正在給前來參觀的群眾講解動畫制作的原理。在這里,居民不僅可以學習科學知識,還可以上網、看電影。
哈拉玉宮鄉中心小學6年級學生木太力甫·包爾汗開心地說:“我最喜歡的項目是太空行走,我在VR眼鏡里看到了各種各樣的美麗星球。我有一個當宇航員的夢想,參觀了科普館,我覺得離夢想更近了。”
據了解,庫爾勒市12所鄉村科普館投入運行以來,已開展科普宣講活動960余場次,參觀體驗群眾10萬余人次,為周邊8萬多名群眾及1萬多名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零距離接觸科學技術、探索科學奧秘的平臺,每個科普館展品展項達30個以上。
受益的不僅是孩子,庫爾勒市各鄉村科普館以“科普+旅游、科普+農業、科普+網絡”等形式,通過線上線下等活動帶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發展。
為確保鄉村科普館正常運行,巴州各縣市定期組織水利、消防等20余個部門“點對點”“訂單式”到館里開展科普活動,確保科普館天天有活動、月月有主題。
科普到家門 培育新農民
焉耆回族自治縣五號渠鄉查汗渠村科普館的門口,陳列著一個磁懸浮地球儀,很是吸引參觀者的興趣。
據了解,焉耆各鄉村科普館在建設過程中,突出當地特色產業的宣傳與展示,凸顯了焉耆“新疆硒都”的品牌,把富硒產業和“焉耆紅辣椒”“焉耆紅番茄”“焉耆紅葡萄酒”的“三紅”特色產品作為科普館的宣傳重點之一,讓更多人了解到焉耆特色產業的科技含量和內生動力。
為了提高互動性,當地在建設科普館的過程中更加突出知識性與互動性相結合,購買VR設備、多媒體展品、臺式展品、壁掛展品等,以圖文并茂、知識理論相結合的方式,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通過參觀科普館,我學習掌握了更加專業的農業技術,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查汗渠村村民肖紅說。
在博湖縣,各鄉村科普館還設有健康體驗區、兒童益智區、圖書區等。配備了智能體檢一體機,讓群眾可以隨時了解掌握自己的肥胖率、體脂率、血壓,推廣健康理念。
走進和碩縣曲惠鎮老城村科普館,工作人員正向參觀者詳細講解科普館的總體布局和各板塊的主題內容。
孔雅潔和徐倩是該鎮的兩名返鄉大學生。“國家為推進鄉村振興,已經把科普館建到了老百姓家門口。我作為一名大學生,更應該發揮自己的作用,去幫助村里的其他小朋友學習這些科學知識。”孔雅潔說。
和碩縣曲惠鎮黨委書記劉紅山表示,科普館可以幫助群眾拓寬思路、增長見識,引導群眾遵循經濟規律開展農業生產活動,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如今的巴州,各級各類科技小院、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乃至田間地頭已成為鄉村科普館的流動載體。同時,巴州還統籌縣市科技館與鄉村科普館,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建。
2021年以來,巴州以鄉村科普館建設為抓手,圍繞特色產業,引進專家學者、鄉土專家開展科技培訓,培養了一批鄉村科技達人和科技致富能手。截至目前,巴州通過鄉村科普館開展科技培訓達2200余場次,培訓特色種植、畜牧養殖、病蟲害防治、無人機操作員等方面的科技帶頭人和鄉土人才1.2萬余人。
巧力助“雙減” 浸潤細無聲
在落實教育“雙減”工作中,鄉村科普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021年以來,巴州將鄉村科普館作為青少年科技實訓基地,舉辦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等活動,組織部分學校開展研學游,將物理課、科技課、生物課、勞動技能課等開到鄉村科普館,讓鄉村科普館成為助力“雙減”的推動器。
在尉犁縣興平鎮達西村科普館,講解員給孩子們開展了細致的講解和示范。會跳舞的機器人、人類進化石展示圖、地震儀、VR眼鏡、垃圾分類知識等科技展示,讓小朋友們的興趣非常高漲。
高年級的學生對地震儀這樣的科技展示更感興趣。衡水中學尉犁分校高三學生王豪說,他最喜歡來科普館,“這里面的東西都太神奇了,希望長大以后能夠成為一名科學家。”
據悉,該村科普館建成以來,先后為村里和周邊鄉鎮1000多名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零距離接觸科學技術、探索科學奧秘的平臺。
“我們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隊等群體進行資源整合、統一安排,更好滿足了轄區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需求。”達西村黨委書記古再努爾·買買提說。
巴州將鄉村科普館作為“文化潤疆”工程的重要載體,在尉犁縣阿克蘇普鄉優化整合示范村科普館,前來參觀的村民絡繹不絕。
據了解,因受眾群體主要集中在農牧區,當地科普館主要以圖片、音頻、視頻、模型、多媒體、互動體驗和現場講解等方式為主,并依托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增強視聽效果,使廣大農牧民感受家鄉日新月異發展變化的同時,在趣味性和可操作的科普互動體驗中,學會用科學方法應對生產生活難題。
巴州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李冬玲表示,鄉村科普館已成為巴州農牧民群眾身邊的“科技館”、鄉村振興的“孵化器”和文化潤疆的“大舞臺”。鄉村科普館突出展示“一村一品”地方特色,營造潤物無聲的科普氛圍,提升全民科學素質,為鄉村振興助力。
責任編輯:桑格林
來源:石榴云/新疆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