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開展今冬明春“科技之冬”活動的通知
發布時間:2022-12-09
新科協發〔2022〕116號
各地州市科協,自治區各學會(協會、研究會):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貫徹落實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自治區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規劃綱要實施方案(2021-2025年)》,現就開展今冬明春“科技之冬”活動通知如下。
一、目標任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論述,堅持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著眼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充分發揮科協組織優勢、人才優勢,聚集科技工作者力量助力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有效提升我區公民科學素質貢獻力量。
二、時間安排
2022年12月至2023年3月底。
三、主要內容
1.組織動員基層科技工作者引領大學習、大宣講活動。把“科技之冬”活動作為向各族群眾宣傳解讀會議精神、共謀發展良策的契機,以科學大講堂、科普講師團宣講等形式廣泛開展黨的二十大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新疆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自治區黨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線上線下大學習、大宣講,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天山南北落地生根,凝聚推動鄉村振興強大精神力量。
2.實施高素質農牧民培育計劃。充分發揮學會(協會、研究會)和科研院所、高校等作用,圍繞農林、畜牧等涉農領域相關技術問題,依托農牧民夜校等載體開展技能培訓。結合本地資源稟賦開展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品牌建設等培訓,幫助農牧民提高發展綠色優質特色農產品意識和能力。順應培育新產業新業態趨勢,開展返鄉農民工、大學生等農村電商普及培訓,幫助農牧民掌握農產品電商銷售模式,了解農產品商品化、品牌化和電商化方法。結合“互聯網+”“旅游+”等新業態發展趨勢,開展新興產業培訓,推動科技、人文等要素融入農業、鄉村旅游業,支持鄉村共享經濟、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發揮農技協組織和“科技小院”作用,重點培養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領辦人、農民合作社帶頭人、家庭農場經營者。開展鄉土人才示范培訓,發展一批“土專家”、“田秀才”。注重發掘手機“新農具”科普效用,開展農牧民技能培訓。推進“鄉村振興巾幗行動”,提高農村婦女職業技能,普及身心健康、應急避險等知識,提高農村婦女素質。
3.實施科技助力鄉村振興行動。動員激勵社會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選派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等領域人才下鄉服務,投入鄉村文明建設。各學會(協會、研究會)要結合“百會萬人下基層”活動,組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專家服務團,深入農村、牧區開展科技志愿服務。加強鄉村衛生健康人才隊伍建設,采取線上線下方式開展各級各類衛生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實施基層農技人員素質提升培訓,重點培訓各類農業科技人員。加強鄉村科技、文化旅游人才隊伍培養,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選派具有相應素質、專業要求的科技、文化工作者和專家組下鄉服務指導。
4.廣泛開展基層科普活動。開展農村優秀科普文化藝術作品創作、征集活動,開發創作通俗易懂、接地氣的科普動漫、掛圖、“口袋書”,豐富農村科普內容供給。堅持把食品安全科普宣傳工作落在平時、融入經常,積極開展食品安全進基層系列科普活動,加強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科普宣傳,提高農牧民群眾食品安全意識和健康素養。持續深化科普資源助力“雙減”,依托鄉村科普館、科普大篷車等載體,開展內容豐富的青少年科普活動。開展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提升工作,重點圍繞數字應用適老化改造,聚焦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融入智慧社會需求和困難,依托老年大學、老年科技大學、社區科普大學、養老服務機構等,開展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使用培訓,幫助老年人更好適應智能技術、享受信息化發展成果。開展農林產品加工剩余物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廢舊地膜和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理、化肥農藥減量施用、種養循環一體等清潔生產技術知識普及和應用培訓,普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等知識,提高農牧民建設健康穩定田園生態意識。開展鄉村生態修復與保護培訓,結合鄉村產業發展、生態環境治理等要求,普及土地、森林、草原、河湖、濕地等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知識,突出提升農牧民造林綠化、水生態環境改善等方面的知識和意識。
5.加強科普“去極端化”工作。深入貫徹落實《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去極端化條例》,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站、所)、黨群服務中心(站點)、鄉村科普館、科普大篷車、流動科技館、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開展文明實踐、主題黨日、科普報告和科技培訓等活動,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轉化為農牧民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運用符合農村特點的方式方法和載體,組織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寓教于樂的農村思想道德建設活動。立足鄉村文明,從傳承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高度深入挖掘農耕文化中蘊含的優秀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深入挖掘鄉村特色文化符號,多種形式加大宣傳力度,推動增強文化自信。開展鄉村科技文化人才培訓,廣泛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群眾參與意愿強的群眾性科普活動,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講好科學故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高公眾科學認知能力,提升抵制和反對極端化的自覺。
6.大力開展應急科普。組織醫療衛生等領域專家通過線上線下方式全面開展應急科普工作,推動疫情防控科普服務直達基層一線。圍繞健康新疆建設開展鄉村健康服務,普及慢性病、地方病、傳染病等防治知識,普及婦幼健康和優生優育知識。組織醫療衛生領域專家開展送醫送藥活動,為群眾提供義診等醫療健康服務。廣泛開展農牧民防災減災救災知識普及和能力培訓,切實加強冬春自然災害、火災等防范應對宣傳培訓,通過普及相關知識、組織演練等方式幫助農牧民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助力鄉村提升各類災害綜合防范能力。
7.開展科普大篷車進基層系列活動。各地要以“科技之冬”活動為契機推動科普大篷車真正“跑起來”,充分發揮科普大篷車“輕騎兵”和“流動科技館”的作用,整合各類科普資源,組織基層科技工作者和科技志愿者依托科普大篷車深入鄉村、社區、農村、牧區開展送科普、送知識、送服務活動,向農牧民普及農牧業生產、低碳環保、醫療衛生、食品安全、應急避險等知識,宣傳黨的先進理論和大政方針,弘揚科學精神,倡導文明理性,有效促進科普觸角向基層延伸,激發群眾愛科學、學科學的熱情。
四、工作要求
1.加強統籌協調。各級科協組織要認真研究、因地制宜科學制定“科技之冬”活動方案,加強部門間特別是全民科學素質工作成員單位間的協作,實現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全面統籌多方力量投入科技服務、科技培訓、科普宣傳等群眾性活動,切實推動科普資源下沉、人才下沉、服務下沉,為農牧民群眾辦實事,形成服務農牧民科學素質、助力農業農村發展的聯動協作合力。要整合、動員農技協、老科協、土專家、田秀才、致富帶頭人力量投入到冬季培訓和科普宣傳中,形成更加廣泛的工作合力。
2.豐富活動形式和載體。要開發適宜于“科技之冬”活動的各類科普資源,保障宣傳、培訓等活動需要。要充分發揮科技工作者、專業團隊、科技志愿服務團隊等優勢,充分利用科普大篷車、鄉村大喇叭、科普中國e站等載體,充分利用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科技小院、農業大中專院校、村級文化大舞臺、農牧民夜校等平臺,面向農牧民開展線上線下科技教育培訓。
3.善于總結創新。2022年,伊犁州科協、塔城地區科協、巴州科協等單位“科技之冬”活動的組織開展,以及吐魯番市科協的“科技之冬”大學習、大宣講活動,特克斯縣種子站的種子品種、設施農業、林果業實用技術培訓,烏蘇市科協的特色農產品品牌建設專項培訓,阿克蘇市科協的林果業技術技能培訓,和田地區科協的冬季大培訓大宣講等活動項目,內容豐富,形式新穎,成效顯著。各單位要善于總結和借鑒典型經驗,注重挖掘創新開展“科技之冬”活動的好思路、好做法,推陳出新,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讓“科技之冬”活動煥發新活力、展現新成效。
4.申報“科技之冬”培訓項目。各地州市科協、學會(協會、研究會)可圍繞“科技之冬”活動七個方面主要內容,與“百會萬人下基層”、科學大講堂、鄉村振興產業顧問團等開展的培訓工作相結合,申報自治區科協“科技之冬”培訓項目,并依據計劃培訓人數及師資、課時、場次等確定培訓項目費用,原則上每個項目經費不超過2萬元。項目申報單位要按要求組建好培訓團隊,謀劃好培訓內容,制定好培訓計劃,確保活動取得實效。自治區科協綜合評定后擇優遴選40個左右項目予以支持。
請于2022年12月15日前報送“科技之冬”培訓項目申報書,逾期不予受理;于2023年4月6日前報送“科技之冬”活動總結、典型經驗材料、“科技之冬”活動統計表及圖片、視頻資料。
聯系人:哈斯鐵爾·哈布丁
聯系電話:0991-6386027 15809917227
電子郵箱:xjkxkpb@126.com
附件:1.2023年“科技之冬”培訓項目申報書
2.2023年“科技之冬”活動情況統計表
自治區科協
2022年12月8日
- 附件【附件1 2023年“科技之冬”培訓項目申報書.docx】已下載次
- 附件【附件2 2023年“科技之冬”活動情況統計表.docx】已下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