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昌吉州科協積極打造“黨建+科普”品牌,強化黨建引領作用,以黨建促科普事業發展,做到相互滲透、相互融合,共同推進、共同發展,切實提升“四服務”工作效能,努力打造“讓黨中央放心、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模范機關。
一、架起凝心聚力橋梁紐帶,筑牢“黨建+科普”政治內涵。以提升政治能力、政治素質、政治本領為目標,組織全州各科協組織和廣大科技工作者全面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和關于科協工作的重要講話指示批示精神,把科技工作者智慧凝聚到推動自治州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上來。大力培育園區科協、企業科協、農技協等基層組織,先后建立園區科協3家,企業科協13家,農技協31家,企業“科技工作者之家”30家。圍繞提升學(協)會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進一步扶持學(協)會快速成長、規范運行,在承接政府職能轉移、服務社會發展方面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建強多元一體服務隊伍,激發“黨建+科普”工作活力。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整合科普人才資源,加強科普隊伍建設,推動科協組織和隊伍服務不斷向基層延伸。通過新疆“天山科技云”信息服務平臺,完成4.6萬余名科技工作者信息采集工作,涵蓋理、工、農、醫、交叉學科等領域。根據科協事業發展和崗位需要,加強科協機關中層干部隊伍建設,新提拔任用中層干部3人,解決職級待遇2人,調任年輕干部2人,科協干部隊伍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不斷優化。以“黨建+科普志愿服務”為主線,在7個縣市、12個學(協)會和科技型企業組建“科技志愿服務隊伍”,廣泛吸納學(協)會、高校、企事業單位科技工作者以及黨員干部、科普信息員、農技專家、鄉土科技人才等加入,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等基層陣地開展科技志愿服務活動80余場次,積極參與科普示范城市和文明城市創建,目前已組建科技志愿者隊伍70余支,登記注冊科技志愿者2400余人。
三、構建嵌入融合服務陣地,夯實“黨建+科普”工作平臺。依托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兩中心”,積極搭建黨建與科普服務平臺,按照平臺共用、陣地共享原則,將社區科普館、校園科技館、科普宣傳欄、科普圖書室、科普講堂等有效融入黨群服務中心和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在全州打造建設農村、社區、校園各類科普場館21家,自治區級科普教育基地31家、州級科普教育基地57家。在社區、公共場所建成電子科普畫廊35座,確保優質科普資源普惠群眾。加強與融媒體中心合作,建設“科普昌吉融媒體平臺”,與昌吉日報聯辦《科苑》專版,在廣播電臺首次推出《科普進萬家》訪談節目,及時把科普知識送到群眾身邊。
四、當好推動發展參謀助手,提升“黨建+科普”工作成效。以“產業振興”“人才振興”為重點,組織開展科技之冬、科學大講堂、鄉村振興產業顧問團等活動,組織涉農專家、農技人員、鄉土人才等赴基層開展科技服務,大力推廣節水、控肥、清潔能源技術,讓科技賦能農業,助力鄉村振興。積極搭建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的科技服務新平臺,在全州培育打造科技小院6家,推動科技工作者和教師團隊到農村生產一線開展研學實踐。以企業人才需求為導向,聯動福建、山西等援疆省市科協、高校院所等與企業開展產學研用對接交流活動。圍繞企業創新技術需求,開展“卡脖子”問題征集工作,努力為有技術需求的企業匹配相應的院士、專家團隊,幫助解決技術難題,助力企業創新發展。
責任編輯:桑格林
昌吉州科協 楊明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