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是未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力軍,從小培養孩子的環境意識,讓兒童以他們喜歡的方式參與自然資源保護,是非常有價值的事。今年8月,在自治區科協“百會萬人下基層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的支持下,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新疆山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聯合查干郭勒鄉牧業寄宿學校、查干郭勒鄉江布塔斯村委會、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三道海子管護所、阿爾泰山國有林管理局青河分局江布塔斯管護站,共同開展兒童用影像記錄家鄉生態環境、社區調查、照片故事分享和社區展覽活動。通過孩子的宣傳,帶動家長和村莊里更多的人,關注并參與到保護水資源、野生動植物及草場的行動中來。
8月4日,在查干郭勒鄉牧業寄宿學校的組織幫助下,項目工作團隊召集了35位江布塔斯村的孩子,開展一場主題《家鄉環境美在哪兒》互動課堂,讓孩子們了解影像記錄的意義、目的和內容,讓大家討論“我的家鄉環境美在哪兒”。經過討論,孩子們總結用相機記錄關于環境保護四個方面的主題:人文、野生動物/牲畜、環境、植物/山水,以及每個主題的具體內容。通過討論分享,大家對怎么認識家鄉環境有了更多理解。




接下來的兩天,以“我的家鄉美在哪”為主題,開始了影像記錄的重頭戲。孩子們中最小的9歲,最大的16歲,大家分成四組,2-3人一臺相機,走到大自然中,拍下了藍天白云、巖石戈壁、綠樹花草、小溪水洼。




他們到自己的爺爺奶奶、親戚朋友家,拍下他們的日常生活,牛羊馬、奶疙瘩、酥油、冬不拉,刺繡、沙棘園、熱情的主人,都走進了他們的相機。從長輩那里探尋照片背后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故事。


他們爬到村莊周圍的山上,從高山俯瞰家鄉全景。


每次拍照回來,項目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帶著孩子們挑選自己喜歡的照片,鍛煉孩子自己講在哪里拍的、拍的什么、為什么喜歡、想對大家說什么。盡可能激發孩子們多想多說。




在志愿者們耐心的幫助和指導下,孩子們拍下了一千多張照片,內容包括野生動物、牲畜、植物、溪水、村莊環境、飲食、人物等。孩子們用木棍、掉落的葉子、撿到的廢棄物做原料制作相框,表達他們的環保理念。用村里最常見的石頭畫畫,畫下了他們最喜歡的花朵、植物、藍天,白云,描繪了他們心目中家鄉的美好環境。




8月10日,為了更全面展示孩子們的發現,項目工作人員從一千多張照片中,讓孩子們每人選了自己最喜歡的2張,共60多張照片在村里進行展覽。展覽在三道海子游客服務中心舉行,現場來了近60人。查干郭勒鄉黨委、阿爾泰山兩河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三道海子管護所、阿爾泰山國有林管理局青河分局江布塔斯管護站、青河縣遨游旅游開發投資有限公司等單位代表,以及17位家長來到展覽現場。


孩子們帶領來賓,為他們講述自己照片背后的故事,講述他們心目中的美好家鄉。


家長們也不顧路途遙遠,來到現場觀看展覽和表演。8月正值牧民打草季,很多家長因為趕著天氣轉涼前忙著在地里打草抽不出時間來,有的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沒辦法來現場看。江布塔斯村村民巴丁的兩個孫子都參加了活動,她說:“這個活動很好,撿起家門前的一個糖紙也是環保行動。和你們一樣,小時候長輩也囑咐我們不要傷害小鳥、打破鳥蛋。”查干郭勒鄉黨委米然別克書記說,孩子們的照片拍得非常好,已經安排村委會后續把照片放到村委會活動室,作為長期的環境教育的內容,這樣村民來村委會辦事的時候就都能看到了。
供稿: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