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在自治區科協“百會萬人下基層助力鄉村振興”項目的支持下,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新疆山水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心、,聯合查干郭勒鄉牧業寄宿學校、江布塔斯村委會,組織了村里30多位兒童,共同開展了一場用影像記錄家鄉生態環境的活動。在探索家鄉,拍照記錄家鄉環境時,孩子們總是被村邊的一個水坑吸引,駐足在這里,每個人的回憶和想象也像水中的倒影一樣把時間拉長了。我想是因為江布塔斯村在烏倫古湖和額爾齊斯河的源頭,與水有著天然的親近吧。

“小水坑,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哥哥還有朋友們一起去河邊打水漂,哥哥教我時,總擔心自己打不好朋友們嘲笑我,我想拍下水坑的照片用來紀念。”葉爾朱列克說。

沙力恒在給大家分享時說:“和大家一起在水坑里打水漂時,真的很開心,想要打得好,要挑選扁長的、不大不小的石頭。水坑邊有垃圾,我覺得應該保護環境,不要亂扔垃圾。不要讓我們孩子的孩子在黑暗的環境里生活,永遠都有小水坑可以打水漂。 ”

水坑附近有一片沙棘林。娜孜葉爾克說:“每到秋天沙棘成熟時,爸爸媽媽都會去采沙棘,我會給他們送去我做的午飯,爸爸媽媽吃飯時,我也會幫忙采沙棘,在沙棘林里有野兔、有小鳥,還有很多小蟲子,這是它們的棲息地,那真是一幅溫馨有愛的畫面。”

闊爾括依森在水坑邊用沙子筑成了一個羊圈,他聽奶奶說,哈薩克羊圈的傳統是永不解散。以前的羊圈用土、石頭和木頭壘成的,除了讓羊住在里面,還能防止兒狼、熊來吃羊。去村里走訪時,庫拉依奶奶告訴他,過去游牧時,當狼來了,向狼扔木棍驅趕,或者盡量不要讓羊靠近狼,如果熊要來了,就用火把去嚇唬它。牧民們保護自己的牛羊,但也不會真的去傷害野生動物。


隨著水流走,葉森看到一堵被洪水沖刷而形成的墻,看著墻面一層層裸露著的石頭和土層,葉森說,這一條條就像羊道。山上和草原本來沒有路,羊群走著走著就有了路。

在兒童用影像記錄家鄉生態環境的兩天里,江布塔斯村30多位兒童帶著環保志愿者,走遍村莊的角落,他們的每一次發現和探索都讓我們驚嘆不已,每一次聯想總是離不開兩河源的水和三道海子的草原。
供稿:新疆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
責任編輯:劉旭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