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5-6日,由中國地理學會干旱區分會和新疆科協、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聯合主辦的中國地理學會干旱區分會2023年學術年會暨干旱區分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在新疆新源縣召開。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發虎研究員發表了視頻致辭。新疆科協黨組成員、副主席姑麗娜爾·吾布力出席大會并致辭。

陳發虎院士在致辭中表示,年會共話干旱區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和可持續發展,共同探討干旱區科學研究的相關前沿,交流我國及世界干旱區面臨的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發展需求方面的思想。針對干旱區這一主體及其存在的科學問題和社會需求,必須打破學科壁壘,融合自然科學手段和社會科學方法,才能真正的解決干旱區人和環境和諧發展。干旱區的相關科研工作值得關注,干旱區生態環境的變遷亟需關切,我們期望通過這樣的學術活動,提升干旱區科學研究的交流層次,推動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重大項目和國家研發項目的立項,聚集從事干旱區研究的同行專家,大家互相支持,共同做好干旱區研究的學科建設,解讀科學問題。
姑麗娜爾·吾布力在致辭中指出,會議邀請國內從事自然地理學、資源與環境科學、氣候學、氣象學、生態學、社會學、水文學等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做報告,共同開展有關干旱區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的學術交流。從地理學視角開啟干旱區科學的研究和探索,不僅搭建了良好的學術交流平臺,更為我國乃至全世界干旱區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思想碰撞的舞臺和機遇。
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干旱區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響應及可持續發展”。共設有主旨報告、特邀報告、青年學者報告等3個環節,重點圍繞“干旱區生態環境建設及可持續發展”“干旱區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機制”等議題,來自全國20個省區市的180余名參會代表的專家學者就目前干旱區研究最新進展,圍繞干旱區生態環境及資源問題開展了66場深入交流研討。

會上,中國地理學會干旱區分會主任委員、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分黨組書記、研究員陳曦代表干旱區分會發布了《中國干旱區研究宣言》。《宣言》指出,我國內陸干旱區半干旱區面積多達345萬平方公里,超過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是我國生態環境最為脆弱、敏感的區域。當前我國西北干旱區,正處在共建“一帶一路”、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等諸多重大戰略的疊加期,要抓住機遇,持續釋放支撐發展的積極因素,從地理學的緯度,科學梳理和歸納力促干旱區高質量發展的路徑。《宣言》提出,要瞄準干旱區重大科技需求,共同謀劃國家重大項目的設立和實施,聯合干旱區相關省區科研機構及高校,建立協同發展的合作研究機制;加強干旱區資源環境本底調查和信息化數據共享平臺的建設,為我國干旱區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數據支撐和資源共享機制;圍繞高質量發展,共同構建干旱區研究的創新平臺,形成示范集成,為推動我國干旱區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示范引領;加強各相關領域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全視域梳理、解讀和拓展干旱區研究的學科邊界,形成更加全面完善的學科體系;創新人才培養及交流模式,在各省區相關科研機構和高校,開展碩博士、留學生、博士后的聯合培養、交流機制,共建干旱區研究領域人才培養平臺,為學科建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奠定人才基礎。
主旨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黃建平,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院長肖文交等分別圍繞“干旱區氣候變化”和“天山地貌格局演化”議題作了精彩報告。特邀報告環節,邀請到了西北大學教授張世強、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邱玉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員龍愛華及北京大學教授邱國玉分別作了題為“寒區流域混合產流機制對比試驗研究”“雪冰數據產品及信息服務”“西北內陸區‘自然-社會-貿易’水循環理論方法及應用探索”“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荒漠植被調查的再思考與新嘗試”的學術報告。
會議還評選出優秀青年報告獎,一二三等獎共計12個,鼓勵青年學者積極投身干旱區科學的相關研究。會議還確定,下一屆年會將于明年在陜西省西安市舉行。
責任編輯:曹琳哲 審核:王婷婷
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劉瑛 自治區科協信息中心 曹琳哲 供稿